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政治思想学习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来源: 时间:2025-06-10 15:43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守正才能守住命脉、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赢得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而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开放进程始终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相互激荡,必须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守正就是要坚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把中国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条道路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成功开辟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就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坚持贯通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不偏离,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改革总目标不放松,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持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所谓创新,就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实践,创造出新生事物的过程。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于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阶段,必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创新,就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变革现实、扫除障碍,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在《决定》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理论创新方面,《决定》系统阐述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党的二十大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的创造性结合与运用,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遵循。《决定》作出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等一系列重大论断,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决定》还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为继续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制度引领和制度保障。

在实践创新方面,《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着眼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创新,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比如,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为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是为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决定》还鲜明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而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导向。

在制度创新方面,《决定》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在各个部分都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比如,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等,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彰显了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

在文化创新方面,《决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以上这些写进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都充分体现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生机勃勃的价值取向。

守正是改革开放保持正确方向的前提,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要在除旧布新、开拓创新中破浪前行,使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前景更美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