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维权案例

这个中央红军称之为“家”的地方,如何成为长征一直想找的落脚点?

来源: 时间:2019-12-23 03:57

案例描述

【基本案情】

 

 



  •  

  •  

    •  


    •  

    • 在陕西延安, 

      留下了红军胜利的足迹。
       

      红军在这里, 

      生根发芽,重新出发, 

      将革命推向全国。 

      在吴起县, 

      这个中央红军称之为“家”的地方, 

      如何成为长征一直想找的落脚点? 


       

  •  

  •  


     

  • “到陕北去”! 


  •  

    立秋一过,吴起的黄昏渐渐有了凉意。站在胜利山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刘振华还常常想起父亲当年在这里参加的“切尾巴战役”。


     

  • 凭借三道川的有利地形,红军取得了“切尾巴”战役的胜利,把敌人阻挡在了陕北苏区之外 (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伏向龙 


     

        •  

      •  

    • 刘振华:“毛主席就在这个胜利山,和彭总在这指挥。”

      记者:“就在旁边的这个山上。”

      刘振华:“对,就在那......”


  •  

  • 1935年10月,刘振华的父亲刘双林跟随部队来到吴起。


     

    在与瑞金苏区相隔两万五千里征程的吴起,透过苍茫的暮色,刘双林再次看到了“中华苏维埃万岁”的标语。刘振华说,只要讲起当年的情景,父亲就难掩激动。


     

        •  

      •  

    • 刘振华:“我父亲从长征过来到吴起这个地方,(看到)都是土窑洞,(墙上)写着‘中华苏维埃(万岁)’,‘红军胜利’这些个标语。当地老百姓对他们很热情,过来穿的都是麻草鞋,当地老百姓拿出粮食、布鞋。”


  •  

  • 陕西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  

  • 歌曲《到陕北去》:“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万广大的红军,迅速北上会合红军二五,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


  •  

  • “到陕北去”!


     

    这首歌曲,远征的红军战士从甘肃哈达铺唱到了陕西吴起,唱到了陕甘苏区,一路凯歌,一路希望。


     

    除了起伏的黄土梁和山上的窑洞,这里都像极了赣南苏区。时隔360多天,红军战士又回到了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


     

    吴起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吕军说,当时中央红军只在吴起停留十三天左右。但就在这13天里,红军找到了长征一直想找的落脚点。


     

        •  

      •  

    • 吕军:“当时陕北这块根据地比较大,中央红军首先来看到的就是苏维埃政府的牌子,中央从马背上下来落了地,真正算回到了革命根据地,我们回到家了。(在吴起)这十三天,是和陕北人民共同战斗生活的十三天,也是革命的转折点。”


  •  


     

  • 老百姓跟红军特别亲 


  •  

    现在因谢子长得名的子长县,当时还叫“安定县”。老红军薛应德回忆,1935年11月,13岁的他在家门口看着中央红军走进瓦窑堡。这座小城,在此后的半年里,成为中国革命的新 “红都”。


     

  • 央广记者李行健采访98岁的陕北老红军薛应德 


  •  

        •  

      •  

    • 薛应德:“中央红军那时候过来,我还见到主席,来了七十多个人,一个长枪不带。唉,来的时候都是冬天了,穿的单衣(破破烂烂)。”


  •  

  •  
  • 瓦窑堡毛泽东曾经居住的窑洞旧址 


  •  

  • 在薛应德的印象中,那年的冬天很冷。在红军到达20多天后,40多名村民赶制出五千多套棉衣,为的就是替红军抵挡住黄土高坡上的寒风。


     

    王锡牛的奶奶党玉兰当年是“缝衣大队”的妇女队长。他曾听奶奶讲过,当时他爸爸只有9岁,也跟着跑前跑后,领布料,送衣服。


     

        •  

      •  

    • 王锡牛:“就组织村里的、周围的妇女就开始做,那时候都是煤油灯,连夜赶,我们还问你们(晚上)看得见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习惯了。”


  •  

  • 老百姓为什么跟红军特别亲?96岁的老红军白成宝说,除了多年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跟陕北人民建立了血肉深情的基础外,更因为百姓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来自老百姓,为百姓办实事。


     

        •  

      •  

    • 白成宝:“中央红军到陕北来了,和老百姓关系好。给老百姓担水、扫地,老百姓也喜欢。老百姓不拥护,能站住(脚)吗?站不住。红军来自老百姓。”


  •  

  • 央广记者杜希萌采访96岁的陕北老红军白成宝 


  •  

  • 没多久,薛应德和白成宝也选择加入这支“来自老百姓”的部队。当年,年龄稍大的薛应德当上了游击队的通信员,而13岁的白成宝成了一名“小红军”。


     

    时光飞逝八十余年,提起曾经的峥嵘岁月,白成宝仍会举起手,敬一个军礼。


     

        •  

      •  

    •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参加部队的?”

      白成宝:“1936年,那个时候跟着安定游击队,才13岁,当勤务兵。连长带上打仗,那时候没枪,没子弹,(步枪)推一下才响一下,枪也不好。”


  •  


     

  • 红军在陕北扎下了根,立住了脚 


  •  

    红军就这样在陕北扎下了根,立住了脚。子长县文管所所长徐宏伟说,抵达陕北时只剩7千余人的中央红军,在瓦窑堡进驻的半年多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近3500名青年报名参军,曾经在中央苏区出现的“母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场面再次出现。


     

        •  

      •  

    • 徐宏伟:“中央红军也在这做了大量的宣传,当地老百姓当地群众积极响应,当时那个环境下,咱们这儿就是红区,肯定是坚守信仰,(很主动地)支持红军,平均每两户就有一个人参军。”


  •  

    陕北,是长征的落脚点,也是革命新的出发点。吕军说,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后,红军已经将目光投向全国。


     

        •  

      •  

    • 吕军:“革命从原来的流走到有了根据地,开始研究革命新的起点出发。革命的大本营要放在陕北,把革命一步步推向全国。”


    •  

    • 瓦窑堡会议旧址 


    •  

  •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徐宏伟说,“迅速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被确定为革命的新任务。


  •  

        •  

      •  

    • 徐宏伟:“从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个策略以后,党中央为了贯彻落实,把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就从‘人民’这两个字就能看出,中国共产党是要争取更广泛的抗日民族力量。”


  •  

  • 在瓦窑堡,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  

  • 从江西出发的红军战士,已离家万里之远;在陕北参军的红军战士,也踏上更远的征途。


     

  • 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
     


     

  • 胜利山下,刘振华还记得与父亲的对话,出征,为了全中国的解放。


     

        •  

      •  

    • 刘振华:“红军长征过来,就是胜利了。胜利了就是高兴,我父亲说,他们就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要把)人民都要解放了。”


  •  

 

【办理过程】

【专家点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