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当前位置:首页>>职工活动

【河北大工匠】郭海龙:30年研磨让铁板浮雕绽新光

时间:2020-05-19

河北大工匠——郭海龙 

        一位藏族老人,双手合十,紧闭双眼,刻在她脸上、手上的沧桑皱褶和她虔诚的神态,都令人过目难忘……

这是郭海龙在疫情期间创作的铁板浮雕作品《祈福》,已由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非遗传承工作委员会在网上进行展播。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打响了一场全民战‘疫’。谨以此幅作品,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祈愿国泰民安,疫情退散。”郭海龙说,他用两个月时间完成这部作品,希望以此增强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

        郭海龙是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的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用近30年研磨,首创郭氏铁板浮雕艺术,惊艳世人——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特意为其题字:“铁笔传神”;旭宇先生盛赞铁板浮雕为“华夏一绝”。2013年,郭氏铁板浮雕被评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海龙也因创新传承和光大了中华铁艺文化,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郭海龙现任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郭氏铁板浮雕研究所所长、石家庄铁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金属錾刻师。

        铁板浮雕艺术是以手工锤锻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铁板上创作出的一种雕塑艺术。其对中国传统金属雕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同时兼有对西方绘画、雕刻艺术的融会贯通、提炼结合。铁板浮雕的最大特色是:可利用铁板原色及铁板特质通过抛磨、烧色等手段使作品升华至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境界。其金属质感,尤其是那独有的雕塑语言表现出的特殊肌理,别有一种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

        创新铁板浮雕艺术缘于一次偶然。郭海龙从小研习绘画,1986年退伍后,来到石家庄飞机制造厂,当了一名普通的钳工。工作期间,从同车间一位师傅那里听到了一个新奇的名字——弧光艺术,也叫焊接堆塑(简称焊塑)。焊塑就是先用钢筋做骨架,再用铁板敲出轮廓与骨架焊接一体,最后在电焊弧光下,通过融化的金属焊滴的堆砌,以达到需要的效果。其特点是:造型粗犷自然,栩栩如生,件件作品都是无法再造的孤品独件。

        “可以说,这是一种来自国外新生的创作艺术。资料少,能借鉴的更少之又少。”郭海龙说,这反而增强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如痴如醉地投入其中,佳作不断。1994年,郭海龙携焊塑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埃森博览会”,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作品《鳄鱼》当场被收藏,现仍展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的美国焊接协会总部议会厅内;他还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订单——作品《猪》,这是一位美国友人送给夫人的生日礼物。

        工作中,郭海龙渐渐发现焊塑存在制作场地大,工期过长,重量过大,不易携带等缺点。于是换个思路,他发现了铁板有一定的延展性,就试着创作了第一幅铁板浮雕少女头像和第二幅鲁迅头像。他把作品拿回家给哥哥看,两人一拍即合,从此,铁板浮雕在哥俩的手下一发不可收。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创作中,1996年郭海龙放弃了调动更好工作岗位的机会,2001年,他主动从工厂离职,开始专职钻研铁板浮雕。









万事开头难 

        “铁板浮雕是借助锤子和錾子,在1毫米厚铁板上,用特制的錾子锻砸背面绘制的图案,然后正反面反复敲打,让平面铁板形成浮雕感。”郭海龙用一幅已具雏形的作品,边演示、边讲解。他说,由于是首创,没有老师可请教,没有画作可借鉴,郭海龙只能一点点自己琢磨、尝试。最初他先敲打人物的最高点鼻子,但把握不好力度,一下就把铁片敲漏了。几次失败后,他及时调整了流程,先敲打边缘,逐渐中间位置自然凸起,再稍加敲打便可成型。就这样,郭海龙在反复尝试中慢慢积累起制作铁板浮雕的技巧。

        “最初,铁板浮雕只有铁板本身的黑色,没有任何加工,你再看现在的铁板浮雕,黑白相间,还能呈现出阴影的效果,更具立体感和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郭海龙说,这一演变创新,源于一次“意外”。

        当时,他将一幅未完成的爱因斯坦肖像放在一旁,过了几天,再拿出来时已经有生锈痕迹,郭海龙便用砂纸进行打磨,“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打磨后的铁板浮雕,黑白相间,熠熠生辉。于是打磨、抛光便成了日后制作铁板浮雕的一道工序。

        随后,郭海龙又创新使用喷灯给铁板烧色:“随着温度的升高,铁板会自然出现红、黄、蓝、紫等颜色,特别好看。你看这些小动物的瞳孔,特别逼真吧?是用气焊点烧出来的效果……”绘声绘色讲解着操作流程和细节,郭海龙的兴奋溢于言表。

        “打铁”是个苦差事,不仅拼技术、耗体力,还要忍受比叮当噪音更折磨人的枯燥与寂寞。示范过程中,他手举榔头,不时敲打铁板,工作室里传来清脆却略显震耳的叮当声。

        郭海龙就此解释说,这样一块50×47厘米的铁板,从雏形到成品,至少要敲打一万锤!

        “我敲,你数,试试看,我敲不烦,你能数烦了。每件作品都是靠时间磨出来的,这种寂寞,一般人体会不到,也忍受不了。” 郭海龙苦涩地咧了一下嘴。他说,为了隔音防噪不扰民,所有的工作室,他都要进行密闭隔音处理。声音被隔掉了,通风对流的机会也牺牲了,早期有近10年的光景,他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一个杂物间里搞创作,冬冷夏热不说,还一年四季照不进阳光……

        郭海龙的铁板浮雕,以太行主题、西藏风情居多,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他的作品也频频获得大奖:其作品《丑娃》于2004年10月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金奖;《太行寄情》于2007年10月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铜奖……

        为了能在更多展会活动现场展示这门手艺,郭海龙练就了一个绝活——一小时快敲肖像。2010年,应邀在上海世博会现场展示,中央电视台还为他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成龙、姜昆等名家也请他打制铁板肖像。

        “弧光下的艺术”, 听上去很美,但弧光却一次次灼伤他的眼睛,让他的双眼早早就患上了严重白内障,做手术时间都要比别人长;听力也在下降,敲打铁板前,即使耳朵里塞进棉花,铁锤敲打时的震动也能通过手臂传导到耳朵……

        但这些“职业病”并没减退郭海龙对铁板浮雕的热爱。他说:“择一事,终一生。守望匠心,传承技艺,是我一生的追求!”